2017年,中国商品期货市场经历了复杂多变的一年,呈现出诸多显著特点和趋势。这一年,期货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管理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成交量下降、市场分化等挑战。
2017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30.76亿手,累计成交金额为187.9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5.66%和3.95%。这一变化反映了市场活跃度的降低,可能与宏观经济环境、政策调整及投资者情绪等多种因素相关。
各大交易所成交额占比差异显著。上期所累计成交金额89.93万亿元,占全国市场的47.86%,其后为大商所27.68%、中金所13.09%、郑商所11.37%。这种分布不均的现象表明,不同交易所的交易品种和市场参与度存在较大差异。
2017年期市表现出明显的逐强弃弱特点,螺纹钢等少数品种成交额占比极高,而其他品种则相对较弱。这种市场分化现象反映了投资者对不同品种的偏好和市场预期的差异。
螺纹钢、焦炭等黑色系品种在2017年表现强劲,年度涨幅显著。其中,螺纹钢年涨幅高达30%,焦炭也达到了28.89%的涨幅。这主要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环保政策的加强,导致供应减少而需求相对稳定。
农产品期货在2017年的表现则相对分化。部分品种如苹果期货作为新品种上市后表现抢眼,而豆油、棕榈油等品种则跌幅较大。这种分化现象反映了不同农产品供需状况和市场情绪的差异。
铜、锌、镍等有色金属在2017年的波动加剧,价格走势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美元走势以及供需关系等。这些品种的波动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交易机会,但同时也增加了市场风险。
2017年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稳中向好但也存在下行压力。这种宏观经济环境对商品期货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投资者情绪和市场预期随之波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保政策等政策调整对商品期货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政策的实施改变了部分商品的供需关系,进而影响了期货价格的走势。
国际形势的变化如国际贸易摩擦、地缘紧张等也对商品期货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因素通过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和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进而波及国内期货市场。
展望未来,商品期货市场将继续受到宏观经济环境、政策调整及国际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环保政策的持续加强,部分商品的供需关系将进一步改善,期货价格有望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同时,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商品期货市场将在服务实体经济、管理风险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投资者也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理性投资并做好风险管理。